2018年11月7日 19点31分,
立冬,
二十四节气之十九,
冬之始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称:
立冬,十月节。
冬,终也,万物收藏也。
立冬之后,繁华落尽,
视野所及,一片萧索,
天地显得格外干净,
呈现出一种简单、凄凉的美。
立冬物候
古代,人们将立冬分为三候: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冻,三候雉入大水为蜃。
水始冰丨水面初凝,未至于坚也。此节气,水已能结成冰。
地始冻丨土气凝寒,未至于拆。此节气,土地也开始冻结。
雉入大水为蜃丨雉指的是野鸡一类的大鸟,蜃为大蛤,立冬后,野鸡之类的大鸟便不多见了,而海边却可以看到外壳与野鸡身上的线条和颜色相似的大蛤,所以古人认为雉到立冬后便成大蛤了。
立冬习俗
酿黄酒,去冬泳
立冬之日开始酿黄酒,是绍兴传统的酿酒风俗。冬季水体清冽、气温低,可有效抑制杂菌繁育,又能使酒在低温长时间发酵过程中形成良好的风味,是酿酒发酵最适合的季节。因此绍兴人把从立冬开始到第二年立春这段最适合做黄酒的时间称为“冬酿”,祈求福祉。
倭瓜饺子涮羊肉
冬季草木凋零,万物闭藏,人的饮食养生也进入“藏”的阶段,即进补。俗话说:“冬天进补,春天打虎。”“补”是冬季食俗一大特点。
在北方,尤其是北京、天津的人们立冬讲究吃饺子。饺子来源于“交子之时”,立冬是秋冬之交,所以交子之时的饺子不能不吃。有的地方立冬有吃南瓜或软枣的风俗,在天津河东“老天津卫”聚居地,人们吃倭瓜馅的饺子。
熬草根汤,吃生葱
立冬,闽中俗称“交冬”,意为秋冬之交。立冬“补冬”,家家户户要熬制草根汤,将山白芷根、盐肤木根、山苍子根、地稔根等剁成片,下锅熬煮出浓浓的草根汤后,捞去根块,再加入鸡、鸭、兔肉或猪蹄、猪肚等熬制。草根品种众多,配方也多种多样,但都躲不开补肾、健胃、强腰膝的功能。
南京有句谚语:“一日半根葱,入冬腿带风。”一立冬,老南京人就特别注意吃生葱了,以抵抗南京冬季湿寒,减少疾病的发生。南京人还常把“立冬嗖嗖疾病盘,大葱再辣嘴中盘”这句老话挂在嘴边,为了入冬后的健康,南京人此时也学着北方人吃起了生葱。
立冬食蔗齿不痛
在广东的潮汕地区,立冬要吃甘蔗、炒香饭。甘蔗能成为“补冬”的食物之一,是因为民间素来有“立冬食蔗齿不痛”的说法,意思是“立冬”的甘蔗已经成熟,吃了不上火,这个时候“食蔗”既可以保护牙齿,还可以起到滋补的功效。
立冬诗词
立冬前一日霜对菊有感
【宋】钱时
昨夜清霜冷絮裯,纷纷红叶满阶头。
园林尽扫西风去,惟有黄花不负秋。
立冬
【唐】李白
冻笔新诗懒写,寒炉美酒时温。
醉看墨花月白,恍疑雪满前村。
立冬即事
【宋】仇远
细雨生寒未有霜,庭前木叶半青黄。
小春此去无多日,何处梅花一绽香。
立冬已至
天虽寒冷,
却无法冷却内心的温情。
在越来越冷的日子里,
嘉兴吊顶展希望所有人:
即使外面天寒地冻,
也能在朋友和家人处收获满满的温情。